第117章 你是谁家小孩儿?!……

陈老爷原本只是小小的崩溃,横竖他到哪里都是混,年过半百的人了,再混几年就该致仕了,到时候继续养花遛鸟,族谱上还能记他一笔。

可是陈敬时告诉他,国初规定大小官员年满七十者,听令致仕。后来不知怎么改成了六十岁,到了先帝一朝,为鼓励官员发挥余热,又将致仕年龄改回了七十岁,而且要老得实在干不动了,奏请批准,方能放回致仕。

陈老爷哭丧着脸:“没有特殊情况吗?”

“有是有,五十五岁以上患病的官员可以提前致仕。”陈敬时道。

陈老爷立刻开始在自己身上找病:“痔疮算不算?”

“……”

陈敬时反问:“您说呢?”

陈老爷只好道:“还有什么办法?”

“孝养父母可以申请致仕。”陈敬时道:“这一条就不要想了,爹娘都入土二十年了。”

陈老爷从未感到如此思念爹娘。

“再或者,出现重大过失,被陛下勒令致仕。”陈敬时看到兄长眼里燃起希望的光,赶紧打破他的幻想:“这个真不行,一着不慎也可能是充军流放。”

成年咸鱼的崩溃只在一瞬间,这才有了平安进门时看到的一幕。

平安平时跟皇帝大叔闲聊惯了,很少往心里去的,听了祖母的解释,才知道皇帝好心照顾在豫州治水的老爹,把一个大大的肥差给了老爹的老爹。

这可真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祖父哪是缺钱的人哟。

陈敬时也担心兄长难以胜任职务,反引来灾殃,特意去见了自己会试时的座师,如今的工部侍郎陆贽。

陆贽告诉他,自打重开玻璃厂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位国公、侯爷都在盯着这个位置呢,都说户部富而工部贱,实则工部肥差最多,户部反而被各衙门追钱讨债。

所以无论是营缮所所正,还是玻璃厂提举,都是油水很足的差事,陛下谁也不给,给了令兄,足见你们陈家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还对他说:“不必担心令兄不能胜任,为师给他安排的副手是琉璃厂的工首,那卢三江也被任命为玻璃局的工首,都是极有经验的老工匠,让令兄安心就任便是,什么事有手下人去做,再不济,还有我这个部堂在。”

顶头上司已经关照到家了,陈敬时除了道谢自然没有二话。

他也真是服了,这人怎么到哪都遇贵人?!

尽管感叹命运不公,次日还得向翰林院告假,带着兄长去吏部报道,领取他的告身,也就是委任状,又从吏员手中接过折叠整齐的官袍乌纱、皂靴革带等全套冠戴。

从吏部出来,陈老爷眼睛里都没光了,满脸写着“生无可恋”,哼哼唧唧:“我要回家……”

陈敬时道:“这就回了。”

“我要回盛安老家……”

陈敬时遗憾地告诉他:“一时还真回不去了。”

“我当初就不来京城过年,我要是不来京城也不会看什么烧玻璃,要是不看烧玻璃也不会被皇帝知道……”

“兄长,乐观一点,就当告慰咱爹的在天之灵了。”陈敬时劝道:“听说他老人家光县试就考了十三次,要是知道儿子孙子重孙子都当了官,还不得高兴地冒青烟啊。”

陈老爷苦笑两声:“我都怕他把坟给点了。”

……

乾清宫里,皇帝正在把玩工部送来的新改良的千里镜,他站在宫门口望向建极殿,能看清飞檐上形态各异的脊兽。

和煦的春风卷起常服下摆,他仿佛回到北境的军营,耳畔是声声号角,目及是阵阵狼烟,一架千里镜仿佛带他穿透时空,看到了敌营列阵如林的铁骑,看到了沿海烧杀抢掠的倭寇,看到了西南蠢蠢欲动的土司,他透过狂沙浓雾,辨明了敌军的虚实变换,不会再因误判敌情而累及三军。

他朗声而笑,笑声传到了乾清殿外,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

“趁着陛下心情好,我得向他讨点东西!”一个孩子的声音自殿外响起。

“祖宗,您可以不用这么大声的。”吴公公的声音。

一个小崩豆子蹦跳着出现在圆形视野中。

“这孩子还真是长不高啊。”皇帝吩咐身边的太监:“去太医院问问,可有什么良方。”

“是。”

太监应声出去,平安迈过高高的门槛,进来给皇帝行礼。

“你不是在上课吗?怎么有时间跑来找朕?”皇帝问。

“臣是代祖父来向陛下谢恩的。”平安道。

尽管他知道祖父是赶鸭子上架,但高情商如他,来谢恩是免不了的,二师祖说了,爹爹不在家,家里的事都要他多操心才行,虽然很辛苦,但这是他的责任!

皇帝却毫不留情地拆穿他:“朕可都听见了,你是来讨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