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第2/4页)

胤祄再次起身,告辞,道:“汗阿玛,儿子不打搅汗阿玛处理政务,儿子这就告退了。”

康熙帝:“嗯。”

胤祄跪安,捧着自己的小篮子快步走了。

康熙帝抽出一张折子来,李玉拿去给德亨,康熙帝道:“你看看这个。”

德亨接过折子,打开一看,是户部侍郎塔进泰题奏折,再看日期,四月初七写的折子,四月十二听政议过,当日发回,四月十六再题,当日再发回。

现在隔了小半个月了,这张京师-淮安跑了两个来回的折子,又到了康熙帝的手中,这是要跑第三回 了。

塔进泰的题奏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就是截漕粮至漳州、泉州二府的运粮战船不够,米多船少。

这里要说一下此折子内容所题的背景。

前些年,江南遭灾,导致当年粮食欠收,朝廷不仅没有从江南征收来粮食,还要从湖广截漕粮入江南赈灾,将那一年缓过去。

第二年江南受灾区域丰收,但就此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就是米价腾贵,贵到要拿到朝廷上议的地步。

这两年,康熙帝一直在想法子平抑米价,每当拿到朝廷上议,朝臣们都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让康熙帝大为恼火,甚至说出“现在没有官员干实事,文人只知道读书清谈,一遇到大事就无用”的话来。

海运的事情已经议了两三个月了,按说,议到现在朝臣们都不松口,也就没有议下去的必要了,最后结果跟以前一样,都是不了了之的下场。

但这一次,康熙帝就是不松口,议不出来,就继续议,两个月议不出来,那就继续议,朕就看你们能碌碌素餐到什么时候。

朝廷议归议,国家运转是不能停歇一日的。

因福建漳州、泉州一带连年欠收,百姓饥寒交迫,与官兵起了多次冲突,闹到御前,康熙帝就下旨截运漕粮到这两地,一为当地官兵资粮,二为赈济当地饥寒百姓。

漕运属户部管辖,负责转运漕粮至福建的官员就是以户部侍郎塔进泰为首的一众官员。

淮安是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塔进泰到了淮安之后,就开始调度米粮,装船,从海上运去福建。

因为运河只到杭州就不再南下,所以,截运漕粮的运输路线是从淮安启程,行运河至杭州,从钱塘江入海,沿海岸线南下,直至福建泉州港。

这米是运去福建的,福建也没干等着,福建巡抚就派了战船,北上去运米。

也就是四月上旬的事情,这个时候,塔进泰就给康熙帝上了一道折子,说:福建派遣战船来载米。

这没头没尾的,康熙帝看了都发懵,将折子发回,让塔进泰“具奏”,具体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后,塔进泰说了:米多船少,故奏给皇上知道。

这些个臣子啊,你就是来朕跟前找存在感的是不?

康熙帝批了一个:知道了。

然后发还了。

按说到此该结束了吧?

没有,现在,塔进泰又奏来了第三道折子:

福建战船少,只得分多次南北往来运粮,迅速便捷,海运实有其可取之处。臣奏请皇上,督造海船,购南洋之米北运,以解国内粮价腾贵之患。

这本奏折,若是在年初时候奏上,德亨还以为这个塔进泰是开时代先河的眼光长远者,但现在海运以及海运的好处都在朝上吆喝了两三个月了,哦,你现在上再这么一封折子,颇有拾人牙慧之嫌。

德亨没明白康熙帝给他看塔进泰奏折的意思。

德亨不懂就问道:“皇上,这本奏折是有什么问题吗?”

康熙帝捧茶笑道:“你没看出来?”

德亨疑惑:“什么?”

康熙帝:“内阁要松口了。”

德亨:“……咬的可够久的,终于要松口了?”

康熙帝拿手指头点点他,倒也没说他放肆,只道:“只是,现造海船,远水解不了近渴,米价不能再贵下去了。”

德亨:“雍亲王所题,以免减关税之法,着东南海船运南洋之米北上之法,可解燃眉之急。”

康熙帝看了他一眼,道:“这种无中生有的法子,朕眼熟的很,不似是雍亲王所能想出来的。”

德亨笑笑,默认了。

“过来,坐。”康熙帝指了指自己的对面炕塌,让德亨坐下说。

德亨依言过去坐下,李玉忙给德亨上了杯贡茶,静立在一旁,细心伺候。

一直在角落里的起居注官好奇的看了德亨好几眼,将这一幕记下来。

康熙帝沉吟半晌,道:“商贾自古以来就是贱业,以朝廷之尊,去操持商贾贱业,与洋人交易,太失体统了。”

这一点,德亨想到了,此时就道:“皇上可听说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