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时隐时现的星 (三)(第2/3页)
静漪抬眼看看任秀芳,没有出声。胡少波的长衫都湿透了。他转过脸去,静漪看任秀芳忙给他拭了下汗。
“谢谢。”他说。
静漪听到外面一阵响动,料得是陶老夫人来了,便轻声说:“我出去看看。”
任秀芳等她出去,才轻声道:“真是个学医的材料。只可惜侯门似海……咦,你那个老古董听诊器呢?怎么舍得换了?”
“小零件不晓得掉在哪里,只能换了。”胡少波说。
“也用得太久了,确实该换。还是德国造,谁替你买的?”任秀芳拿过胡少波的听诊器看看,见他似没听到,也就罢了……
陶老夫人等人在外头等着,也是止不住心急。
静漪出来解释了半天,她们仍很担心。
“这两天她就说头晕,我们都没在意。以为是天气热的缘故。”陶因清懊悔地说,“她年纪虽大了些,可一直没什么毛病……我们总不往心里去。”
“姑奶奶,这不怪你的。放心,就西医来讲,胡医生的医术在本地是最高明的。再不成,我们还可以请北平和上海的名医来看诊。总有办法的。”静漪轻声说。
陶老夫人手中捻着珠子,道:“漪儿明白些,就多费心照顾大姑奶奶吧。”
“是,奶奶。”静漪忙回答。
外面有人来说吴振昌医生和陈国华医生到了。
陶老夫人让人请他们进来,胡任二位也听到消息,借着出来给家属解释病况的工夫,给那两位让了空挡。一时陶盛川到家,急急地赶了过来。听了胡任两位医生的意见,他沉吟。
等两位中医出来,又各自讲了一番话。陶盛川也仔细听了。两派医生诊断相差无几,可是治疗方案,分明是一中一西,必得一选。
四位医生借故先出去了,留下陶家各位商议。
“你觉得怎样?”陶老夫人问陶盛川的意见。
陶盛川见母亲这样问,已经知道决定需要他来做的。他忽的看到站在一旁的静漪,问道:“静漪,你看姑奶奶的情况该如何?”
静漪立时便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朝她投过来。她虽没想到公公会当众问她的意见,也还是开口道:“父亲,姑奶奶的情况……现下的治疗并不不当,不如就让胡医生继续医治,送姑奶奶住院治疗。”
陶盛川看看她,对陶老夫人说:“母亲,大姑此时刚刚稳定下来,也不宜搬动。既是胡医生先来的,不如就让胡医生先负责。”
他讲话一向干脆,这么一开口便已经是定了的。他随后亲自送两位年长的中医出门,让人安排送回去。
他回来时看到静漪也跟着陶夫人出来了,问道:“怎么,你们不放心?”
静漪腼腆微笑。
陶夫人微微皱眉,低声道:“我们家里一向是那样的,交给胡医生他们,动不动就动刀子动针药的,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陶盛川不以为然,道:“我看胡医生医术不错,处理也得当。”
他看看静漪,语气软和了些,道:“静漪要帮忙照顾好姑奶奶。”
“是,父亲。”静漪说。
陶盛川说完便往回走,静漪跟在陶夫人身边。陶夫人看了她一眼,她低了头。
“我看这家的规矩,竟真的要从你开始改了。”陶夫人淡淡的一句话,静漪抿了唇。
此处只有婆媳俩,陶夫人说的话,自然只有她听得到。
烈日炎炎,静漪往回走时,只觉得头发根儿都被晒得发痛……
连续几日,静漪都守在萝蕤堂。
陶因泽清醒之后,被送进医院去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这期间,病情又有好转。
静漪也休了课,每日往返于医院和家中。这天她又陪着陶因清姐妹一大早去医院探视,甫一抵达,便看到了陶骧的车停在楼下。
“老七来了?”陶因清问。有点诧异。她连日来担心大姐,日夜难安,嗓子都哑了。
“是老七的车,未必老七就在这里。”陶因润说着,看看静漪。“没有消息说老七回来了吧?这一出去一个多月,除了战报,连封单独给家里的电报都没有,别说信了……也没给你写吗?”
静漪摇头。
陶骧出去已经接近四十天。前线的情况,她也只能拼凑着了解个大概。开头仗打得并不算顺利,马家的抵抗很凶狠……她有些出神,只听陶因清道:“连媳妇儿都没有接着信儿,就更别提别人了。得!我也算是见识了一把。你说老七这性情,怎么就那么招女人爱呢?换了我,无论如何受不了他那‘老阴天’的。”
陶因润听了,瞪了她一眼。
陶因清看看静漪,笑了。
“眼看着就是中秋节,难不成这个团圆节,他也得在前线过了?这可不好……”陶因润絮絮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