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劝言

祢衡的表情太过好懂, 就差直说“你怎么知道”?

顾至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祢衡刚才的那两句话。

人不可能凭空产生认知。祢衡之前与他共事那么久,骂了曹操那么多次, 从来没提过“烹犬藏弓”的话题。没道理他到袁营走了一圈,就突然开启千里眼,看到了曹操以后会做的事,跑来警告他们。

祢衡忽然这么说,只有一个可能——他在袁营中因为某件事, 引发了对卸磨杀驴的思考与感慨,并且凭借着他对曹操的了解,得出了“曹操以后也会烹犬藏弓”的结论。

“祢使者既然认为曹司空将来会烹犬藏弓、卸磨杀驴, 为何迟迟不走?”

祢衡作为袁绍派来的使者, 在替袁绍送完书信的那一刻就可以潇洒地离开曹营, 没人阻拦。

可祢衡竟一反常态地留下。即便曹操暗讽他, 说他是被袁绍赶回来的,他也没有离开曹营。显然,比起曹操, 祢衡更反感袁绍那一头。

果不其然,当顾至提出反问, 祢衡的面颊僵硬了瞬息。

大约是觉得被顾至看透, 没必要再做遮掩, 祢衡反而放松了些:

“袁绍帐下尔虞我诈,相互攻讦,简直乌烟瘴气。”

说着, 祢衡看向顾至与荀彧,目光在他们离得极近,几乎要贴到一起的衣袖上停顿了片刻, 再次露出曾经的古怪之色,

“他们不像你们……这般,反倒把彼此当做仇人。”

袁绍帐下的人,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把对面派系当杀父仇人来整,没一刻消停。

“袁绍对此视而不见,不仅任他们争斗,还推波助澜,借机打压那几个功高震主的名臣。”

想到麹义与沮授在袁营的处境,以及郭图、逢纪等人排除异己的手段,祢衡心中不齿,批驳的话语仿佛断崖上的瀑布,源源不断地倾泻。

顾至起初并没有太在意祢衡的抨击,可听着听着,他忽然发现——

这些抨击的内容不止描述了袁营的乱象,还把袁绍帐下主要谋士、武将的性格,阵营,弱点全部说了出来。

大约是顾至流动异彩的目光太过显眼,祢衡在倒了一大堆苦水与一大堆情报后,终于止了话语:

“为何如此看着我?”

“祢使者,倘若你想在曹营谋求一席之地,可将刚才的话告诉曹司空。”

祢衡蹙眉,似乎未能领会顾至的用意。

顾至继续道:“你若真的厌恶曹司空,大可一走了之,另寻明主。”

祢衡不再言语。显然,即使他对现状再不满,他也找不到更好的选择,更不想遁藏山林,寂寂无闻。

顾至点到即止,微不可查地轻扯荀彧的衣袖,传递离开的意图。

荀彧握住他的手,示意他稍稍等一会儿。

“荀友若可好?”

祢衡点头,简单介绍荀谌在袁营的近况。而后他像是终于想起了什么,从鞶囊中取出一块杏脯大的佩玉,递给荀彧:

“险些忘了,这是荀友若让我转交给你的物什,说是给‘某人’的见面礼。”

荀谌说得含糊,祢衡便也把话带的含糊。

可不论是荀彧还是顾至,都在一瞬间听明白了这“某人”指的是谁。

顾至往祢衡的脸上瞥了一眼,见他一副不感兴趣,并未察觉的模样,移开视线。

身侧的荀彧道了声谢,接过佩玉,仔细收好。

临走前,顾至心血来潮地询问:

“先前祢谏史在营门外念赋,忽然投来目光,就是为了说刚才的那件事?”

祢衡沉默了半晌,慢吞吞地反问:“顾谏史觉得……我那天的赋做得如何?”

除了知道祢衡那天是在借赋唾骂曹操,剩下的,顾至完全没听。

但这不妨碍他胡说八道:

“祢谏史文采了得,若能痛骂恶臣,必能流芳千古。”

祢衡微皱的眉宇逐渐舒展,背脊略微挺直:

“前任下邳国国相笮融,滥杀百姓,为祸一方,多次骗杀缔盟之人,当为恶臣。”

人的灵感是有限的,祢衡虽然能即兴做赋,在连骂了曹操几天之后,他也实在是骂不动了。

于是他调转枪头,对准了另一个恶臣,只是这个恶臣的人选,让顾至稍有些意外。

这位老仇人在几个月前被戏志才设计诱杀,再次听到他的姓名,竟是在祢衡的待唾骂名单上。

顾至难得认同地颔首:“好好写,多写几篇。”

眼见祢衡斗志昂扬地离开,顾至与荀彧一同回身,折返营地。

荀彧从怀中取出佩玉,放到顾至的手中:

“这是三兄予你的……见面礼。”

顾至握紧了被体温熨热的佩玉,垂着眼颔首。

他将佩玉收好,与荀彧回到同侪们聚集的位置。

水足饭饱之后,顾至去了戏志才的营帐,将一只木匣放在竹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