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戏志才不觉曹操之言有何不对,追随曹操更早的程昱却察觉出了曹操态度的转变。
从洛阳回来之后,主公对士族的态度就变了。
主公似乎不那么看重士族了。
程昱出身寒门,自然赞同曹操重视寒门打压士族。可曹操对士族的态度却并非程昱所想的一般倚重又忌惮,而是带着一丝微不可查的轻蔑。
暂且将此事压在心中,程昱打算私下询问主公。
戏志才略一沉思,便把士族的心思猜得八九不离十:“士族家中藏书更多,更有族中名士教导,同场考试,亦有优势。”
比起被打压,士族还是会选择更有优势的同场考试。对士族而言,能遇上如袁绍这般优待士族的诸侯自然最好,退一步要与寒门同台竞争虽说不乐意,但是也能接受。最差的是摊上一个打压士族的诸侯,寒门士人有多讨厌士族,身份颠倒之后士族就能有多敌对寒门。
“青徐士族中,不堪与陈昭共事者早已投奔袁绍了,余者皆识时务。纵有人心怀怨怼,亦未至以命相搏之境。科考择士深谙中庸之道,乃谋国良策。”戏志才忍不住再三称赞。
至于十年二十年之后,寒门凭借数十上百倍的人口优势渐渐挤压士族的出仕空间——
戏志才太清楚士族了,若他们真能同心戮力,为十年大计共谋,汉室何至倾颓若此?乱世烽烟起,豪族亦难独善。倘使择选,他们比寒门子弟和普通百姓更期望太平年岁。
士族太软弱,刀只要不立刻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就可以闭眼装作看不到。
曹操也收拾好了心情,骂陈昭什么用都没有,看到好事学过来才是自己的本事,他期盼询问:“吾可学此事否?”
“若主公能全部掌握兖州,再加脱离袁绍,便可用此计。”程昱也赞同此事。
原本他计划让主公”以刑立威”,对士族下死手打压,如今能有更温和的法子,自然最好。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会少死许多人,程昱便觉得心头空落落的。
“全部掌握兖州、脱离袁绍。仲德可是给我出了好大两个难题。”
曹操眉头紧皱:“掌握兖州之难,不在州牧刘岱,而在陈昭。陈昭占据青徐二地,若要西进,必择兖州、豫州二州取一。”
兖州与豫州的现状相似。兖州境内,朝廷任命的刺史刘岱与有袁绍支持的曹操争夺实权。豫州境内,则是袁绍麾下的长沙太守孙坚与朝廷任命的刺史孔伷争夺实权。
“豫州比兖州更易取之。”戏志才眉心放松又紧绷,“不过先后之别罢了。陈昭先得豫州,亦不会放过兖州;先取兖州,亦不会放过豫州。”
如今看似一团和气,不过是陈昭初至徐州,攘外之前先安内。起码此处三人都心知肚明,陈昭早晚有一日会向西大肆扩张地盘。区别只在明年还是后年。
“我几番写信给袁本初,只是袁本初与公孙瓒杀红了眼,一心只想对付公孙瓒,无心攻伐陈昭。”曹操恨铁不成钢。
在曹操心中,陈昭的危险程度甚至超过了袁绍。袁绍的势力如今虽说如日中天,可袁绍缺点也十分明显,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徐徐图之,此消彼长,未必不能钻到空子。
甚至曹操可以不客气评价一句,袁本初能有今日,出身占了八分功劳,剩下两分才是袁绍自己的本事。
可陈昭出身低微,黄巾贼的出身还倒欠三分名望……
曹操都不知道袁绍的脑袋瓜里想的是什么东西。不趁着陈昭发展前期把她弄死,难道还要等到陈昭发展起来再去以卵击石吗?
“幽州边境之地,民少地贫;青徐二州中原腹地,民多地肥,且陈昭又大行利民揽士之策。谁是心腹大患,一目了然,袁本初当真糊涂!”曹操长吁短叹。
忽然,曹操直立停下,神情几次变换,抬头看向程戏二人:“吾欲亲往冀州见袁本初,劝说其剿灭陈熙宁。”
曹操很相信他的直觉,每次他的选择都能为他规避危险亦或者带来更大的利益。
刺杀董卓,为他带来了发家的名声;刺杀不成立刻逃走,保住了他的小命;攀附袁绍,又让他得以借助袁绍势力挣得一块发家之地。
如今,曹操遵循自己的直觉,又做出了一次选择。
既然陈昭要西进就会和他对上,他又无力抵抗陈昭,那就先下手为强,借助袁绍之力先除去陈昭!
程昱与戏志才对视一眼,戏志才率先开口:“若陈昭败,主公少则能拿下兖州,徐州距冀州甚远,却紧邻兖州,主公还可趁机拿下徐州。”
“若袁绍败,主公亦可趁机脱离袁绍。”程昱接上了后半句。甚至还可以趁袁绍战败虚弱,趁机抡起锄头猛撬袁绍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