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2/5页)

没错,德亨也拿到了三千两的赏银。

这样的赏银,他已经拿了四年了。

另外还有没有受封的皇子,诸如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也都有银子拿,像是叶勤这样的内大臣、务尔德宜这样的侍卫等,也都有银子拿。

只不过是有的上千两,有的上百两罢了。

但这些人的基数大啊。

像是衍潢,他既是亲王,也是内大臣,他身上还有一个一等侍卫的正职,只他一人,就拿了三份赏银。

还有那等喜好攀比大搞奢靡之风的王公们,觉着皇上的赏银不够,他不会要到皇帝的脸上,而是从国库去借:

皇上,咱们府上穷的连年都过不去了,您看,咱从国库借些银子出来,凑凑手,先让咱们一家老小将这个年给过去怎么样?

康熙帝会怎么样呢?

康熙帝自是批准了。

大过年的,咱们都消停些吧,你借的也不多,也就三千两千的,户部三两千的银子还是有的,等过了年,记得还上就行了……

呵,银子已经到手了,谁还还啊,谁还谁就是大傻子。

等明年咱还来借。

康熙帝养成的这种“宽和”之风,他的名声是好了,但户部的苦头可吃大了。

尤其康熙帝还亲手养了一个败家儿子: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那真是康熙帝从小当个活宝贝养起来的,花在他身上的金子银子,都够照着他打出一个实心儿的金人银人了。

而这些,全都要从户部走。

渐渐的,户部成了一个堵都堵不上的大窟窿。

赋税收入总是跟不上花用的,这让康熙帝很头疼。

更让有心为政的户部尚书徐潮头疼。

徐尚书,作为汉家臣子,那是真的,在兢兢业业的为大清朝廷为在野之民当官儿做事儿的。

既然做了财政大臣,那就得做好财政大臣该做的事情。

比如,给大家伙儿发俸禄。

俸禄包括俸银和禄米。

禄米这块儿好说,只要国家没有战事,安安稳稳的,这米总是能种出来的。

至少当官的是不缺米吃的。

但这俸银就难办了。

还是那句话,没钱就是没钱,天王老子来了也变不出钱来!

户部没钱,不代表皇帝没钱,不代表皇帝的爪牙内务府没钱啊。

据徐潮所知,从康熙四十三年开始,皇帝的内务府就老有钱了。

那什么风扇啊,那什么羊毛布啊,那什么羊毛脂啊胭脂啊润肤膏啊冻伤膏啊……赚的银子哗哗的,全都归入内务府了。

相比之下,海关的关税银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两年,皇上赏赐亲贵们,都不怎么朝户部伸手了呢。

去年的赏银就没从户部走,而是从内务府走的。

这让徐潮大为惊讶。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现在的内务府,已经足够养活皇室和宗亲们了。

天老爷,这可真是有清以来头一遭啊!

以及,内务府居然可以媲美国库了吗?

那么会赚钱的吗?

这可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要是这样赚钱的生意归入户部就好了呢,或者就跟关税银一样,所得大半都归入户部,放内务府多浪费啊……

这当然是徐潮这样清廉有为的汉臣的想法,他只是想拿着这银子为百姓做些实事儿,没想着将这银子揣自己的口袋里。

将内务府赚的银子归入户部使用,也没有伤害到他的利益。

因为徐潮,虽然贵为尚书,他是没有资格从内务府分银子的。

因为徐潮是汉臣,只有满臣才会有机会有资格接受到皇帝从内务府的赏赐。

但徐潮可以从皇帝那里要钱为官员发放俸银啊。朝廷官员可是有三分之二都是旗人呢,这都是您家的奴才,您看,您是不是要分担一些?

这就是徐潮的聪明狡猾之处了。

他将户部应该给官员和八旗官兵发的俸银分到其他各项预算中,就连康熙帝都看不出这里面猫腻,觉着这笔钱不该花。

这当然归功于历年来国库亏空太过厉害,导致一些诸如修补城墙、疏通沟渠等工程延后再延后。现在实在不能再等下去了,某某城墙再不修补,某某臭水沟再不疏通,将会引发出更大更难以收拾的烂摊子来,到时候,还不得是户部拿出钱来该修修,该补的补?

康熙帝自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而且,他现在自觉手头些许的松快了,这些以前困于囊中羞涩不能做的事情,是该搞起来了……

咱们慢慢来,等一次两次三次后时机成熟了,本尚书就给皇帝上一封折子,让羊毛所得,如关税例。

嘿,我可真是个大聪明!

不过现在嘛,为官员发放俸银的亏空,皇上您得先想法子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