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3/5页)
要是朝廷连俸银都发不出,那您这个皇帝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补吧。
康熙帝玉口一开,从内务府移送部分银两入户部,为官员发放俸银所用。
户部这边是高兴了,但内务府织染局这边就冷脸了。
内务府原本就是服务于皇室和宗室的,你户部总是来掺上一手算什么?
海关银子你没拿吗?
发卖人参貂皮的银子你没拿吗?
你怎么没完没了的,还来织染局拿啊!
银子就这么多,你户部拿走了一部分,那不就意味着,宗亲们拿到手的就少了?
谁会嫌银子多啊,我原本能拿一百的,现在只能拿五十了,我招谁惹谁了?
叶勤也是宗室,他还是算混出头的宗室,他手里还握着搂钱的耙子,除了康熙帝照常赏赐的,搂到手里的钱,他拿一部分塞自己腰包里。
没问题吧?
康熙帝都觉着一点问题都没有。
所以,你户部尚书徐潮总是盯着老子的钱袋子算怎么个一回事儿?
我不让奴才打你出去,是我涵养好,为人斯文,可不代表咱没脾气啊?
当然,话是不能说的这么明白,且说到人脸上去的,有伤和气。
但每当叶勤和徐潮碰上,两人都有那么一丢丢的“斗”气在,这也是真的。
叶勤跟宗亲们分钱的时候那是真痛快且大方,但跟徐潮移交钱两的时候,就抠抠搜搜的。
那叫一个不情不愿。
织染局是有自己的生意圈子和人脉圈子的,这两个圈子是近几年在康熙帝的允许下,叶勤辛苦建起来的。
生意圈子分内外两个部分。
内是面向国内市场。
以织染局为指导,提供部分原材料,将纺织业务分给一些竞标成功的大工坊,这些大工坊会按照织染局的要求,生产出织染局所需的半成品布料,然后再收回,进行精细加工。
头等的尖尖儿货自是要上贡给皇室的。但有江南织造局和承德织造局的精品打底,京城织染局出品的布料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一般都是康熙帝看一眼,留下一些做赏赐用,然后其他的大量布料,就会通过各大商行,销往内陆各大城镇。
这可是皇上亲自挑选过的精品哦,手慢无哟。
这样的布料,往往被各家大户一抢而空。
同时,织染局也在郊区等偏远地区豢养了一些家庭小工坊,只要织染局给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这些小工坊就好似有使不完的能量,在短时间内将之加工成相应的布料。
但缺点是这些小工坊出产的布料成品参差不齐,上不得高台脚,但没关系,这些布料价廉量大啊,在织染局稍微过一过手,就能将价格翻一番,走中品路线销售出去。
关中之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只要织染局放下架子,只对内这一个市场,就能吞掉大部分的货物。
但织染局是不可能放下这个架子的,毕竟织染局的本职是服务于皇室,间接着为皇帝赚点子“外快”,你要是本末倒置了,那织染局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织染局固然可以垄断国内市场,但不行,它只能走精品中的精品路线。而众所周知,精品市场是非常容易饱和的,因为买得起,有资格用这种规制布料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啊。
所以,织染局有了余力面对对外市场。
这个对外,就是海关贸易,主要贸易对象,就是东印度公司。
具体来说,是英国。
皇室面对皇室,贵族面对贵族。
清皇室贵族能用的精品布料,精品瓷器,精品手工艺品,往往是出多少,英国商人就要多少。
像是叶勤这样的宗室是不可能直接去和英国商人谈买卖的,他也出不了京城,去不了海关,他需要派遣家人或者委托大商贾以及到这些海关就任的八旗官员进行谈价、订贸易单、督查运货等等琐碎事情。
这就是人脉圈子了。
所以这几年,叶勤每日穿戴齐整的跟个富贵大爷似的四处喝茶听曲儿,真不是没事儿闲逛,耽于享乐,他是真正在做事情。
其实叶勤也不是一人在做,像是衍潢、讷尔苏、雅尔江阿这样的铁帽子王也在做,如果有牵头的,额尔赫布、务尔登、讷尔特宜这样的宗室子弟也有参份子入股。
谁又能想到,其实最开始和东印度公司做外贸的,是太子胤礽和多罗贝勒胤禛呢?
当德亨从叶勤那里得知,叶勤派去浙江杭州、宁波等地和外国人做贸易的代理人,竞争对手居然是胤礽派去的凌普和胤禛派遣去的傅鼐的时候,当真是给惊着了。
皇子花钱,除了朝老爹康熙帝伸手要之外,还会通过各种法子自己搞钱。
比如盘剥自己佐领内高官厚禄之人。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就曾派遣奴才去在广州任上的佐领人要供养银,不给就在衙门里闹事,抢夺当地财物,十分的嚣张跋扈,那个佐领人完全没有办法,只好奉上几万银子打发了这个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