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今年的京城接连出了好几桩值得所有百姓都津津乐道的大事。

最先是开春时庆阳公主的《南巡游记》横空出世, 有钱的官员富商都抢着去买国子监与各大书坊印的书,舍不得花银子买书的百姓书生既可以去里正、先生们那里借阅, 也可以去茶楼听说书先生们一篇一篇地讲,总之只要好奇皇上公主在南巡期间都做了什么的人,就一定有途径去打听了解。

跟着是夏日里兴武帝要发兵北伐,钦点的监军还是庆阳公主,让一位公主去打仗去监军,多新鲜啊,那段时间百姓们为争论庆阳公主到底行不行就争得吐沫四溅,便是一家人为此闹得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也大有人在。

就在官员与百姓们都心系北伐战事时,秋天到了,草原上频频传来捷报, 先是庆阳公主亲率的主力军斩杀了十几万的东胡骑兵还活捉了东胡王兄弟,再是庆阳公主派出去的奇兵横跨两三千里直捣了东胡王庭,这下子, 本就相信庆阳公主的百姓欣喜若狂, 质疑过庆阳公主的官民们也不得不服, 再同为大齐的胜利喜气洋洋。

本以为今年的京城已经够热闹了,冬月初一个户部郎中的贪污案竟牵扯出了当朝太子与永康公主,更没想永康公主才被禁足,太子宣读完罪己书后竟要主动请辞, 这位当了十几年储君的新朝第一位太子被废黜后直接改封安王, 当天就搬出了皇宫。

百姓们只觉得自己的口水都快不够用了,还在揣测新太子是谁,听说庆阳公主与北伐京军腊月初三就能进京,皇上也将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出城相迎,京城的百姓们就恨不得全都要去围观这一盛况。

初三一大早, 天还没有大亮,从南城门外到皇城的朱雀门前便由两列御前军戒严出了一条供帝驾与凯旋将士们畅通无阻的大道,想看热闹的百姓们得先经过搜查才能排到御前军之后。虽然繁琐,虽然肯定要起早过来排队,却也挡不住百姓们的热情似火。

兴武帝自然知晓大军抵达城门外的大概时辰,但他还是提前半个时辰就带着文武百官来南城门外等着了。

天公作美,今日是个大晴天,虽然吹过来的小风依然冷飕飕的,可天蓝日光足,看着就叫人心里敞亮。

兴武帝早早下了马,双手揣在明黄色的龙袍袖子中,笑着与围在身边的几位重臣闲聊,一个地方站累了就往旁边走几步,皇上一动,几位重臣就跟着动,开口时呼出一团团白气。

聊着聊着,兴武帝朝着吕瓒、张玠、樊钟等武将感慨道:“朕是老了,不然这仗朕一定会亲自去打,想想咱们年轻时在战场上的意气风发,谁高兴在家里干等着,再把立功的风头让给别人。”

兴武帝如今五十七岁,张玠五十六,吕瓒五十,樊钟最年轻,刚刚四十二。

不提吕瓒、樊钟,只看兴武帝与张玠,虽然才差了一岁,张玠的头发还是全黑的,除了眼角的细纹别的地方皱纹都不明显,兴武帝却是白发比黑发还多,额头、眼睛、唇边皆皱纹明显,与六十五岁的严锡正更像同龄人。

吕瓒前两年还不明白皇上怎么老得这么快,女婿废太子这事一出,才几天啊,他就觉得自己多操了比前面几年还多的心,再想想皇上又要处理源源不断的国事又要为犯错的儿女们生气还得琢磨废太子立新太子等等必须解决的大事,吕瓒立即感同身受了。

张玠道:“皇上龙精虎猛何以言老,只是皇上天威浩荡,您若亲征耶律崇定会避战。”

樊钟:“是啊,再说皇上打了几十年的胜仗了,该给小辈们立功的机会了,不然臣都想把怀忠替下来。”

吕瓒:“……皇上虽未亲征,可皇上栽培了一双好儿女,庆阳公主运筹帷幄足智多谋,敬王殿下气吞山河直袭东胡王庭,不是臣阿谀奉承,公主与敬王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严锡正、戴纶、杨执敏等文臣也赶紧夸赞这对儿立功的皇家兄妹。

兴武帝开怀大笑,笑够了才摸着胡子道:“麟儿确实不错,像朕年轻的时候,有敢打的魄力也有打赢的智谋,敬王这次也立了功,但少了肃郎的一路辅佐劝谏,全都由着他的莽劲儿,西路奇兵可能会耽误在半路。”

深入草原听着简单,好像一直骑着马跑跑跑就行,其实两三千里的路,既要及时找到草原部落补充一万兵马的粮草,又要时时振奋将士们的士气,还得想办法从胡人俘虏口中审出并判断正确的方向,这种种需要动脑袋的谋划,老二与傅魁合起来都成不了事,当然两人也是有用的,他们身上的悍勇气势与热衷立功的野心很能维持士气。

张玠立即替自家儿子谦虚了几句。

身后听到兴武帝那话的文武官员们的心思悄悄地活泛起来,北伐首功确实是庆阳公主的,但这种场合兴武帝都吝于言辞夸赞敬王,莫非敬王要与太子之位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