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2/3页)
有心人看向了左相严锡正,那可是敬王的亲外祖父,严家真就没有一点野心?
严锡正一脸敬仰地看着兴武帝:“皇上开国不足二十年,对内励精图治使得百姓丰衣足食,对外南讨骠国北伐二胡使得外邦臣服,一如臣最初梦中所见,皇上称帝乃是天命所归,皇上开创的大齐也定将迎来百年难遇的太平盛世!”
众臣愕然,众臣回神,众臣跪地齐呼“天命所归、太平盛世”。
兴武帝爱听,笑着叫众臣免礼,再朝终于现出身影的凯旋大军望去。
这一刻,君臣与离得近的百姓们都朝南而望。
大军浩浩荡荡,最醒目的却是一马当先的那道明黄色的身影,随着距离越来越近,身穿明黄战甲的庆阳公主的面容也越来越清晰,公主出发时莹白如雪的脸庞晒黑了,可战盔下公主居高睥睨臣民的眼眸威势更足,就像早在京城传开的公主处决胡人战俘前说的那句话,她不单单是大齐的公主,更是大齐随时都可以射向草原的一支利箭,那利箭已经射出过一次,一次便让草原血流成河悔不当初,那利箭虽然回来了,但只要她在,便可以再射向草原无数次。
距离城门两百步时,庆阳抬起右手。
排在她身后的雍王、安王、敬王、咸王最先勒马,跟着是侯万中、邓坤、张肃、傅魁等将领,跟着是更后面浩浩荡荡的亲兵与七万大军。
停顿片刻,大军止步于此不再靠近城门,庆阳再继续带着立功将领以及押解耶律崇等俘虏的两千多亲兵前行。
距离君臣只剩十几步时,庆阳迎着父皇含笑的双眼再度勒马,随即率先下马,疾行几步单膝跪到父皇面前,拱手道:“承蒙父皇信重,儿臣幸不辱命!”
父女俩一个身穿明黄龙袍,一个身披明黄战甲,一立一跪,万众瞩目,别的什么开国功臣什么将领新秀,此时此刻都沦为了父女前后的陪衬。
兴武帝双手扶起女儿,再握着女儿的手腕转向满朝文武,转向簇拥在御前军两侧伸着脖子朝这边张望的百姓们,扬声道:“朕开国时,你们说朕是天命所归,庆阳降生于朕的登基大典当日,朕说她是天命赐给朕的麟儿。如今国泰民安,朕幸不辱天命,如今麟儿凯旋,亦不辱她生为大齐帝女的天命,故可知天佑庆阳,天佑大齐!”
兴武帝的话音刚落,樊钟、杨执敏最先跪了下去,异口同声:“天佑庆阳!天佑大齐!”
严锡正仍在挣扎,因为他已经猜到了皇上的真正选择,更知道这琅琅上口的八字一旦在民间传开便再没有办法让百姓们忘却,其收揽民心之效更甚过那套《南巡游记》。可没等他做出决定,戴纶、吕瓒分别带着一批文武官员跪了下去,势不可挡。
严锡正偏首环顾,与同样站着的聂鏊互视一眼,各自垂眸也跪了下去。
文武百官一跪,秦弘带着王叔与两个弟弟也跪了,跟着是离得较近的两千多亲兵、城门附近的御前军与百姓,当这边响起一片“天佑庆阳!天佑大齐”,离得更远的七万大军与排在城门里面的百姓们也如浪潮般接连跪下,高呼起“天佑庆阳!天佑大齐!”
被关在第一辆囚车里披头散发的耶律崇难以置信地前看后看,什么意思,中原人何时开始如此推崇一个公主一个女人了?
第二辆囚车里的耶律续只盯着前面囚车里不断转动脑袋的大哥,再在大哥终于看向他时半嘲讽半苦涩地扬起唇角,他早就说过,大齐皇帝敢派一个公主去监军,这个公主就绝非等闲之辈,可大哥不听他的,大哥中了这个心机深沉、心狠手辣的公主的邪!
亲王这边,雍王是不得不跟着喊,可他望向大哥的眼神很是不赞同,小侄女确实有本事,但他与二侄子也立了功,侯万中等武将也立了功,他们才是真刀真枪斩杀十几万东胡骑兵赢得这场胜利的人,大哥为什么把所有功劳与风光都给了只是动动嘴皮子的小侄女?
秦弘喊得真心实意,没有妹妹,他根本不敢辞去太子之位,因为他知道二弟、三弟比他更不适合那个位置。
秦炳喊得有些憋屈,他当然服妹妹,但父皇眼里为何只有妹妹,还天佑妹妹天佑大齐,难不成没有妹妹大齐就不行了?还是说,父皇想让三弟做太子,所以才把妹妹捧这么高?
秦炳隐晦地斜了眼旁边的三弟。
大哥刚说辞了太子一事时,秦炳想的是他跟三弟各有各的毛病,还是大哥当最合适,而且为了证明他没有跟大哥争夺帝位的野心,他必须第一时间表明态度。但确定大哥宁可做个庶人也不要再重新当太子后,夜里秦炳就睡不好觉了,思来想去,他还是比三弟合适,再加上他是二哥又有战功,父皇不选他选谁?